网站地图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人才理念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员工风采
公司活动
读者服务
纠错平台
正版验证
渠道服务
当当网
京东
天猫
学科网
图书展示
新概念英语成人版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
优可英语(小学)
优可英语(初中)
优可英语(高中)
优可语文(小学)
优可语文(初中)
优可语文(高中)
优可直销(初中)
优可直销(高中)
下载中心
新概念英语成人版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
优可英语小学
优可英语初中
优可英语高中
优可英语初中
优可英语高中
新闻动态
新闻快报
学习天地
新闻中心

为什么有的人吃饭总是剩一口?

2024-07-10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吃饭,不管合不合胃口、吃多少,永远都会剩一口在碗里;喝饮料,无论大瓶小瓶、喜不喜欢喝,永远剩个底儿的时候就不喝了;吃水果,不管是块状还是颗状的,永远会剩一两块、一两颗在那......

我老公就是这样的。每次我辛辛苦苦做好饭,他吃到最后总要剩两根青菜、几块肉和一口饭。虽然剩得不多,但我胃口小吃不下,倒掉又觉得可惜。我问他:“是我做的饭菜不好吃吗?”他答:“不是。”我又问:“是你吃撑了吗?”他也说:“没有。”我为此跟他吵过好几次架,但他每次都委屈巴巴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吃了。我也想改,但控制不了啊,能咋办?”

我以为只有我老公这么“奇葩”,但在同事群里一问,才发现原来大家身边都有这种“剩一口”的人,更是忍不住一顿吐槽。后来上网查了才发现,很多人都跟我老公一样,正在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感到苦恼,却又不知如何改变。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对他们来说,吃完那一口真就这么难吗?这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啊?甚至不少人直言:他们就是在浪费食物!

今天,想认真和你聊聊:吃东西总是剩一口的人,暴露了什么心理?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他们真的挺奇怪,也挺讨厌的。但仔细了解其成长背景,你会发现,或许他们也是“无辜的受害者”。因为大部分“剩一口”的人,很可能就是被父母“逼饭”长大的孩子。

同事小雪说,她家就是这样的。因为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一日三餐父母都会要求她和弟弟必须“光盘”。“没吃就会叫你吃,不吃就会赶着你吃,逃跑就会打到你吃。”就算吃不下,不喜欢吃,也必须吃完,父母才会满意。而作为听话的孩子,小雪每次都会强迫自己乖乖吃完,即使生病了没胃口。从小养成的习惯,导致现在的她无论吃什么、多大份量,都一定要吃光才安心。不然就会觉得自己浪费可耻,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中。

而她的弟弟小聪,则完全相反。从小就比较叛逆的他,每次都会把父母强塞到他碗里的食物,偷偷倒掉。有一次小雪印象很深刻,小聪那天跟同学打架闹翻了,沮丧的他没心情吃晚饭。爸爸直接抡起木棍,冲进他房间就是一顿暴揍,硬是逼他哭着吃完那顿饭。小雪挺不能理解的:为什么宁愿搞得全家鸡飞狗跳,也要逼弟弟吃?“那天,我弟还是留了一口饭在碗里,打死都不吃,看得出来他是想反抗父母”。再后来,弟弟就养成了每次吃饭都要剩一口的习惯,20年都没改掉。

其实,无论是“一定要吃完”的小雪,还是“总会留一口”的小聪,对他们来说,被父母逼饭,已经成为了内心挥之不去的“创伤性事件”。

在相关话题下,不少网友都表示,自己就有“同款父母”。甚至长大了,他们依然无法理解:“有时候吃饱了,真的不想再吃了,可为什么他们就是不信?”“我不饿,也非让我吃。我好无奈啊,曾经还崩溃过。”

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可能是因为他们有一对“权威型父母”。

简单来说,权威型父母就是将父爱式的“规则约束”,和母爱式的“支持共情”融合到一起的父母。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父母觉得让孩子吃饭,是为了孩子好。这是出于一种爱意,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有些父母,会把这种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比如:孩子生病了没胃口,父母却觉得只有吃饭,身体才会好起来;孩子胃口小吃不下,父母却觉得只有吃多点,人才会长高;认为孩子不吃完就是浪费,逼他吃完,是为了教育他学会勤俭节约。这也是权威型父母惯用的一种教育方式:过度管束。也就是给予孩子太多的规则和约束,但没有给他内化规则的柔性支持:鼓励,理解,尊重。

有些父母会问:“那孩子饿坏身体怎么办呢?难道就任由他不吃吗?逼饭也是为了他们好呀!这有什么错呢?”

能理解父母的担忧。但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如果过度管束,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边界被强行侵犯”的感觉。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守住自己的边界不受侵犯,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对于弱小的他们来说,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维护边界,甚至无法表达出真实的情绪。所以他们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防御方式,来让自己找回一点安全感。比如:吃饭、喝东西的时候,专门要留下一小口。看似在浪费食物,但浪费并不是他们的目的,而是渴望有一口是自己能说了算的自由。这种对食物的掌控感,会弥补内心缺失的安全感。

怪不得我老公总是在吃饭吃到最后一口的时候,会露出一丝开心的笑容,好像整个人都舒坦了。我想,这是一种不亚于夺回人生主权的快乐吧。

另外,没有边界感的“权威型父母”,也很容易养出“边界模糊”的孩子。

教育学家康松玲认为:心理上边界不清的人,在为人处世、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中,没有边界意识,别人可以随意“入侵”,自身也痛苦不堪。

就比如我的同事小雪,因为从小在父母权威的控制下,练就了听话和顺从的“本事”。以至于长大后,她总会下意识认为别人说的都对,一味照着别人的意见去执行,但事后又懊恼自己“怎么这么没有主见”。虽然他们经常会收到类似「随和」、「好说话」的评价,看起来在人际交往中适应良好,但实际上只有自己知道,这样活得有多痛苦和「内耗」。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控制行为,也是孩子想远离父母的原因之一。比如前面提到的小聪。小时候被父母“逼饭”,读大学时被父母逼着选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现在到了而立之年,还要被父母插手感情的事......这导致他这些年越来越少回家,甚至连过年都宁愿一个人待在出租屋里。其实,他不是不渴望家的温暖,而是害怕自己的人生掌控权,再次落到父母手里。

如果你也有过上述的经历,并且深受困扰。

那么,可以试着从以下这2点去改变,重新找回对人生的掌控感。

1.直面童年的创伤,重新找回安全感。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最深层的安全感,源自于你的童年经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而一个人安全感最直接的获取方式,则是通过“固着行为”。意思就是,一个人单一且稳定的安全感,来自于长年累月所积累下来,获取安全感的某一种固定行为模式。只有通过固定的行为,你才能获得安全感。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吃东西总是会剩一口,几十年都改不掉。

但如果在心理上,我们认为自己是弱小的、无助的,对过去的阴影是无法释怀的,那么我们内心的安全感就会降低;反之,如果我们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强大的,有能力掌控自己生活的,那么安全感就会提升。所以,你可以试着从“剩一口”这个行为出发,回溯一下自己的童年。
一遍遍厘清这种行为形成的过程,然后理解它,直面它。这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意识到,事情还有其他选择的可能性。

也许小时候的你,只是因为力量弱小而无法反抗家人的一些规则和约束,只能通过类似“不吃完最后一口饭”的行为来表示抗议。但现在的你长大了,你有权利、也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只有直面内心的恐惧,摆脱过去的创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当下,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2.直接表达最真实的感受,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前面我们提到,“剩一口”的行为确实会引起他人的不解和不满。这容易导致你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糟糕,进而陷入自我否定的状态。《非暴力沟通》里提到,人们沟通时应该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在面对伴侣或者别人的不理解时,你可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不是故意浪费食物,我就是吃多了胃会不舒服,所以才剩了点”;“我不是故意给你添麻烦,我就是不想吃了,不想逼自己吃完“......

但如果你的这种行为,已经持续让身边的人产生了困扰,那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怎么做呢?

举个例子:你可以从减少碗中的饭量做起,这样至少不会因为吃撑了而剩下;如果真的一时无法改变,那你可以主动承担起清理的责任,减轻他人的负担。总之,改变会很难。但你会在过程中找回真正的自己,也能重新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当然,我也想对父母们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你们也是。如果我们不能尊重和信任孩子的选择,那本质上就是没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去看待。也许有很多父母本意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真正想要的,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活着」,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慢慢长大」。
父母需要树立正确的边界意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存在,也在适当的时候和孩子“分离”。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空间,看见自己的需求;也有更多机会,看见真实的孩子。

尼采说过:“真正‘活过’的人,都是由他自己选择如何经历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个木偶一般被生活所经历。”

最后,愿你我都能做到:爱一个人,当如其所是,而非我所想。世界和我爱着你。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纠错平台
在你使用图书时,如果发现了错误,可以通过微信-扫一扫功能,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反馈。
或者您也可以拔打010-82561173进行反馈更多问题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知行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