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学越来越近,很多家长也陷入为孩子的学习发愁中:
一个假期写作业都拖拖拉拉,报到前一晚才拼命赶工;
整天手机、平板不离手,连家门都不愿意出;
离开学越近,孩子的脾气就越大,总说不想上学......面对这些情况,很多家长都束手无策。孩子们从愉快的放假状态回到学习环境中,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状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临近开学,如何调节孩子的心理状态。
一、临近开学
孩子有“不想上学”的心理是正常的
开学前,孩子“不想上学”的消极情绪,与平时我们常说的“厌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厌学,一般指的是孩子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它发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演化为严重的心理障碍。长假过后,孩子们表现出的不愿返校的情绪,往往源于生活与学习环境的突然转变,让他们出现短暂的不适应。面对孩子开学前流露出的“不想上学”的情绪,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这份情感。
想象自己身处孩子的位置,面对生活节奏的突然变化,那份对未知的忐忑和对假期的留恋,是多么的真实而自然。当孩子说出“我不想上学”时,我们不妨先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他:“我知道,这种感觉很正常,每个人在开学前都会有点不适应。”
然后引导孩子分享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就像朋友间谈心一样。“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对开学感到不安吗?是担心新朋友、新课程,还是其他什么呢?”通过倾听,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情绪脉搏,还能让他感受到被重视和被理解的力量。
在了解孩子的担忧后,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解决方案,制定一个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计划。这个计划可以包括调整作息时间、准备学习用品、甚至设定一些小目标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朋友们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快乐和忧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我们会陪伴他一起面对挑战,一起成长。
二、开学前的准备越充分越能有效减少焦虑
孩子假期结束不愿去上学,一般有以下几点原因:学业压力、不想与父母分离、生活节奏的变化、学校里的社交压力。家长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帮助孩子:
1、应对学业压力
随着假期尾声的临近,暑假作业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焦点,也常常是亲子关系的小小考验。
此时,与其责备孩子拖延,不如携手并肩,共同面对挑战。
鼓励的话语如同温暖的阳光,能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而一起梳理作业,按优先级逐一攻克,则能让孩子在成就感中增强开学的信心,轻装上阵。
2、缓解分离焦虑分离,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都可能是一份不易言说的情感负担。即便是长大的孩子,也可能因即将离开家的温暖怀抱而感到不舍。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上学并不意味着爱的远离。夜晚的拥抱、周末的相聚,都是爱的延续。这样的理解与支持,能有效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让他们感受到家永远是最坚实的后盾。
3、适应生活节奏的变化从假期的悠闲自在到学校的紧凑有序,生活节奏的转变往往让人措手不及。为此,我们可以提前规划,逐步引导孩子回归学校的作息。调整饮食习惯,恢复规律的一日三餐;设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提前适应学校的节奏。同时,增加户外活动,减少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的时间。这些准备措施,将帮助孩子顺利过渡,以最佳状态迎接新学期的挑战。
4、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学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孩子社交技能锻炼的重要场所。面对同学间的摩擦与误会,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慰藉,更要传授实用的社交技巧。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与同龄人建立深厚的友谊;教会他们如何有效沟通、化解矛盾;甚至可以在家中模拟小型的社交场景,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成长。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孩子能够在新学期里拥有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每一天。
三、用仪式感
提高孩子对新学期的期待
回顾我们读书那时候,临近开学,我会准备好新文具,我总会满怀憧憬地准备起新文具,尤其是那盒子上印有《乘法口诀表》的文具盒,在新本子上工整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班级。父母们更是用报纸与旧日历细心包裹新书,这份沉甸甸的开学仪式感,引领我们迈向学习的新征程,心中满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国外的小朋友们同样有着类似的仪式感。德国有一首《甜甜入学袋》的儿歌,歌唱道:“不管你愿不愿意,上学读书是必须。让这袋甜甜祝愿,使开学第一天甜甜蜜蜜。”这些充满仪式感的准备,不仅增强了孩子们对新环境的期待,更是在郑重地告诉他们:
新的学习阶段已经到来。我们也可以陪伴孩子做许多很有仪式感的事情:从挑选开学首日的行头,到添置全套崭新的学习用品——笔记本、笔袋、铅笔、橡皮擦,无一不透露着对新学期的重视。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张张精美的书皮;为孩子拍一张纪念照,祝贺孩子学习进入新的阶段……充满仪式感的准备,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有助于增强孩子对开学的期待,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
新学期,新起点,开学前最后一周的充分准备,帮助孩子朝气蓬勃地投入接下来的学习生活。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